·供给侧改革为破解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难题提供了超越需求侧的新视角。
·高职教育应当融合“互联网+”思维、贯通思维、创新思维,不断转变思路、深化改革。
·对内激发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对外激活社会、区域、行业的参与性。
供给侧,是经济学上的概念,与需求侧相对。传统的需求侧包括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而供给侧则涵盖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制度、创新五个方面。供给侧相关理论渊源于以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这个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经济学派的核心思想来自萨伊定律和拉弗曲线。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相悖,供给学派认为,供给能够自动创造需求,需求能够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用通俗语言阐述了这一经济学观点,即供应是为了自己的需求,需求是因为市场有人供应。没有供应不是不想需求,而是没有能力需求。供应是因,需求是果。需求无疑会刺激消费,但必须要有供应的增加走在前头。
供给侧改革,是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要素的创新、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去除供给约束,释放潜力、增强活力。这种改革必然对高等职业教育产生影响:一方面,供给侧改革作为经济改革的关键词,既是高职教育改革的背景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推进供给侧改革与十八届三中全会一定牛彩票网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相符合。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进行的改革涵盖所有重要领域,也包括高职教育的改革。
供给侧改革提供了破解高等职业教育难题的新视角
就经济领域而言,我国提出供给侧改革是现实问题倒逼的结果。2015年至今,央行5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审批的基建项目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然而单纯依赖需求刺激经济发展效果甚微:投资持续萎靡,股市连续下跌,国内消费增速下滑。而与此同时,我国居民却在海外疯狂扫货,代购网站大量涌现,跨境游持续升温。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不是短期需求问题,而是中长期供给的困境,即供需错配的实质为需求不足的表象所掩盖。供给侧改革注重分析问题的本质,是着眼于中长期的辩证思维方式,为破解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难题提供了超越需求侧的新视角。
1.高职教育面临的生源危机问题的破解
自2009年起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连续5年下降,《2015年高招调查报告》表明高校招生难成为常态。而高职教育是生源问题的“重灾区”,体现为两个“不足半数”:一方面,一些地区能完成招生计划的高职院校不足半数,有些专业甚至出现“零投档”现象;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实际报到人数不足招生计划的半数。
为了应对高考人数绝对值减少的问题,高职院校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开展招生工作,短期虽然能够取得效果,但无法从根本上破解难题。2014年,高考报名人数回升,比上一年度增加27万人,表面上呈现止跌企稳态势,但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并未得到缓解,反而由于固化的需求侧思维方式造成了新的问题。第一,就高职院校的长期发展而言,对招生工作的大规模倾斜影响教学科研的投入,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第二,高职院校为了招揽生源,补录分数线一降再降,甚至推出免试登记入学的措施。学生来源复杂、基础参差不齐、学业倦怠心理严重、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等特点都对高职教育教学形成了挑战。
与需求侧相反,供给是持续的、长期的、相对稳定的,优质的供给建基于国家经济环境与政策基础之上,具有前瞻性。因此,供给侧改革致力于中长期问题的解决,能够透视生源危机的本质,直面生源相对减少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的全球化配置,学生的选择更加多元,可以选择求学或者创业,也可以选择国外或者境外求学。高职教育在对生源的吸引上,竞争力不足,这造成高职生源的相对减少。需求的相对减少体现了供给与需求的错配,倒逼高职院校重新审视专业吸引力及专业设置合理性的问题。
2.高职教育面临的毕业生相对过剩问题的破解
我国电商的跨越式发展使得该领域人才缺口高达1000万。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市场也将有2400万的供应缺口。2015年上半年,仅北京一地,企业单位净增就业岗位达56.2万个,其中第三产业用工需求强劲,占比为79.8%。同年北京地区应届毕业生人数23.1万,不足新增岗位数的一半。理论上看,毕业生应当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的状态。然而,事实却是2015年成为继2009年以来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第二高水平年。人才红利不断被释放的同时,高校尤其是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陷入了毕业生相对过剩的尴尬境地。
相对过剩的本质是结构性过剩,包括专业性、地域性供需结构的失调。高职教育在需求侧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关注的仅仅是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需求由于战略的转变、地区的转移、服务的转化会发生持续的变化,这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周期性产生了矛盾,造成了人才供给的相对过剩。供给侧改革能够帮助高职教育尽快从争取就业岗位的思维中摆脱,提供其通过优质人才的供给创造需求的新视角,以此审视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问题。
3.高职教育面临的投入不足问题的破解
2014年,《国务院一定牛彩票网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保障、投入机制进行了顶层设计。然而在实际落实层面,高职院校获得的国家财政拨款经费仅相当于普通高校的1/5;一些地区尚未制定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标准,已经制定标准的地区普遍存在标准偏低的问题。同时,部分地区由于财力难以支持,造成高职院校生均经费与标准差距较大。此外,高职教育培训、咨询等社会服务功能有待提升,无法通过造血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
高职院校往往以需求侧的思维,寄希望于从政府、企业、行业争取更多的投入,用“快钱”充实硬件设施,而忽略了软件资源的布局。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来看,投入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其根源在于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高职院校应当更加注重内部结构的调整,合理规划、配置各项资源,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供给侧改革提供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所谓“供给侧”,即供给方面。高职教育最为重要的供给是培养更多适应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应当融合“互联网+”思维、贯通思维、创新思维,不断转变思路、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区、行业、企业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给。
1.融合“互联网+”思维,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互联网+”交通催生了滴滴打车;“互联网+”金融成就了支付宝……“互联网+”拓宽了市场,开发了民众需求。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内涵“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能够及时捕捉、应对时代的变化与挑战。
优化结构,促进专业设置多样化。专业设置是课程设置的基础。高职教育应当坚持差异化发展原则,以“互联网+”的新思路,从办学理念、资源运用着眼,围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一带一路的逐渐开展、中国制造2025的持续深化,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与专业设置的多样化。第一,淘汰落后专业,及时停办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与民众需求的“僵尸”专业。第二,整合传统专业,注重设置跨领域的复合型专业,以适应“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的经济新常态。第三,培育优势专业,对能够促进产业技术革新、促进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专业、重点项目给予大力支持。
完善体系,促进课程类型多样化。高职学生的来源包括普高生、三校生、自主招生等。学生来源的多样性造成知识基础的不均衡,需要课程类型的多样化予以应对。一方面,通识教育是高职学生道德提升、职业发展“地基”。按照现代职业教育关注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通识教育的内容应当涉及科学、人文、技术等方面;通识教育的实践应当关注仪式教育、志愿服务等社会活动。另一方面,根据高职学生的现状以及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高职教育应当深入研究分级分类教学、增加高质量选修课、不断开发“订单”模式下的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
转变方式,促进教学形式多样化。“互联网+”既包含思维方式,也体现技术特征。高职教育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业倦怠心理、具象思维、实践需求等特征,依托互联网技术,采取多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通过体验式课程模拟职业环境;利用顶岗实习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不断促进网络培训与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借助微博、微信随时随地开展教学;依靠慕课等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利用教学APP(手机客户端)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及时统计整合各类微信息与大数据,观测学生的学习习惯、预测学生的职业需求,以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2.融入贯通思维,为学生开发多元化的成长路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见,高职教育应当将贯通思维充分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长路径。
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创新人才需求。办学模式的多元化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发展特征。以北京财贸职业一定牛彩票网为例,其拥有高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中美合作办学项目等多达四大类八小类办学模式。一方面,多元化办学模式体现的连续性、持续性特征有利于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即职业能力强,具备出众的职业技能、优秀的职业素质,掌握新型技术、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学习能力强,具备较强职业适应性,根据产业需要能够自我更新知识储备与技能体系的专业化、专家化人才;创造能力强,能够进行技术技能研发的高端人才,从而调整人才供给结构,填补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缺口。另一方面,多元办学模式的前瞻性有利于高职教育立足对中国经济的分析、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预测,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及适应社会需要的系统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创造能力、职业适应能力。
多元化的成长路径满足学生需要。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要。对于高职教育而言,一方面,高职学生选择权的赋予是自我实现的基础。传统的职业教育是“低分教育”,将人才限定于劳动力市场的中下游。学生缺少技术技能的应用转化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更缺乏对成长路径的选择权利。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构建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成长路径。另一方面,终身学习能够促进自我实现。以北京市推出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为例,其连通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国内国外的普通高等教育,整合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资源、高水平北京市属本科院校及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等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解决了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复率高的问题,开发了高职学生继续深造的需求,满足了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愿望。
3.运用创新思维,为学生搭建多渠道的创业平台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创造力是开放性的、思想高度活跃的思维方式,是指以丰富的知识储备为基础,从已有信息推导出新信息,创造有价值的新事物的能力。创造力的培养需要高职院校运用创新思维对学生予以引导、加以影响。
为学生创造力的提升提供“软”资源。第一,高职教育通过实际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卫·卡勒博士认为,一般人读过的知识内容能够掌握20%,看过操作的能够掌握60%,亲自做过的能够掌握80%。高职教育通过情景式练习、体验式学习帮助学生积累并灵活运用职业知识,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第二,创造力的提升需要依靠创新、创意、创业教育(以下简称三创教育)进行。三创教育能够设计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的系统课程,包括创意思维、商务礼仪、创业心理学、投资与理财等课程类型的设置。与此同时,根据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强、实践需求旺盛的特点,三创教育采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渗透于职业教育之中的实验、实习、创业实践等方式进行,能够利用各种资源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为学生创业的实现提供“硬”条件。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是高职学生创造力的重要体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第二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创业能力。作为实用性的教育体系,高职教育应当为学生创业提供条件。一方面,建构创业教育的联合机制进行创业项目孵化。高职院校需要整合行业、企业资源,加大对创业基地的建设投入以及对创业项目的创业指导与硬件支持。另一方面,切实以学生为本,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高职院校不仅需要树立成功的创业榜样,也需要为遭受创业挫折的学生提供培训与咨询服务,帮助其二次创业,促进高职学生可持续创业能力的提升。
供给侧改革提供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策略
供给侧改革并非单纯地增加或减少供给,更重要的是矫正要素配置的扭曲状态,核心是生产要素的激活。同理,高职教育改革对内应当激发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对外需要激活国际社会、所在区域、产业行业的积极参与性,以此促进创新发展,提高教育资源的“全要素生产率”。
1.高职教育应当明确目标凝聚共识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与统一,是凝聚共识,激发教师、学生工作学习热情的基础。
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1991年,教育部颁布的《一定牛彩票网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意见》指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适应基层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生产工作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1999年, 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一定牛彩票网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 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高技能人才”的概念。2005年,国务院《一定牛彩票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是当前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最终目标的权威表述。
明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经历了“应用型人才”到“实用型人才”,再到如今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演变。高职院校应当以最终目标为依据,结合经济背景、区域环境、产业特性不断调整自身定位,制定突出院校特色、职业特色、文化特色的“可望又可及”的具体目标。以北京财贸职业一定牛彩票网为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有爱心、讲诚信、负责任’能财会商的财贸人才”。既注重技术技能的传授,更注重文化素质、职业精神的培养,能够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服务于人才培养最终目标的实现。
2.高职教育应当激发活力创新治理
教师与院系二级单位活力的激发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活力源泉。这种激发需要依靠创新高职院校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实现。
激发教师的活力。高职学生入学前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注意习惯,学习成绩不是高水平的。在学习上的欠缺会影响知识的积累,而知识的积累会影响美德的积淀。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它只能隐藏于各种教学之中。如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师要求学生诚实严谨、不做假账,就是在进行诚信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承担着更为重要的教育职责。为了激发教师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针对高职院校目前存在的教师缺乏竞争压力,缺少积极性与创新精神等问题的人事制度改革迫在眉睫:一方面,应当打破“平均主义”,建构科学的分配制度,重塑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关注自身双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促进其不断转变观念、学习技能。另一方面,应当打破“终身职务”,明确奖惩机制,规范教师行为、激发工作热情。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平、职业能力。
激发二级单位的活力。高职院校办学规模较小,常常采用人财物相对集中的组织方式,二级单位缺少自主权。按照现代管理理念,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更加灵活主动地对经济环境与产业要求做出反应,高职院校应当简政放权,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该取消的管理层级予以取消;该合并的职能部门予以整合,还权于直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二级单位。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目标控制、结果控制监督权力行使,督促责任承担,真正实现二级单位的权责一体,激发其自我管理、创新创造的活力。
3.高职教育应当推进共享促进融合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明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应当顺应时代潮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将共享作为创新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与价值取向,推进高职教育立足国际视野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面向国际,人才共享。在信息科技不断发展、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国际贸易持续增加的全球背景下,具有国际影响力已经成为愈来愈多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目标。这需要高职院校具备国际视野,积极推动人才共享。一方面,促进人才培养标准的国际化。国际性的经济活动要求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人才并选派到世界各地。人才的国际流动形成人才标准的国际化。高职院校应当依据世界范围内新兴产业的发展、新技术的掌握、传统产业的新突破、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的变化不断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培养能够满足国际需求的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加快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办学主体,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在分享职业教育理念、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依靠中外联合办学、留学生的招收与培养、学生海外实习实践与深造、教师的国际交流等方式加快人才共享。
面向地区,资源共享。高职院校应当充分认识资源共享、地校合作、互惠互利的重要性,开放图书馆、体育场等硬件设施,增加所在区域的公共资源供给,服务民众,服务社会。其次,高职院校应当主动开放软件资源的共享。利用自身处于交流平台与信息枢纽的优势地位,促进便民信息的开放与共享。如地处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的北京财贸职业一定牛彩票网承办多场北京市人才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联合各地市人社局举办的百姓就业进校园的招聘活动,促进了京津冀人才的交流。再次,作为区域智库,高职院校能够全面分析经济形势、预测专业发展趋势,为地方政府发展规划与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有效的调查数据与咨询意见。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具有行业背景,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地缘关系,可以通过设立社区服务站,组织志愿活动等形式,为社区民众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
面向行业企业,文化共享。高职院校的特色根源于其文化特质。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职业教育特色发展之源。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通过建构有形或无形的文化共同体进行与行业、企业的文化融合。有形的文化共同体是指文化融合中形成的实体,如冠名一定牛彩票网。无形的文化共同体是指学校、行业、企业三方在持有相同核心价值观,共同的文化理念、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在原则、规范、文化符号等层面达成的文化共识、开展的文化融合。包括将企业文化要素融入办学理念,以企业的标准培养人才,在教学中充分渗透企业的精神文化,用文化符号体现共同育人的内涵等。
供给侧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对外强调以优质有效的人才供给创造社会需求;对内强调通过调整教育结构、调配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水平,提高管理效率。“打铁还需自身硬”,高职教育应当运用供给侧的视角、思维、策略,促进自身发展不断由规模向内涵转变,由粗放向精细转变,展现出无可替代的独特价值,用实力与吸引力赢得社会的尊重。
【关闭】